My article in Ming Pao: 告別牛津
編按:張寶華在英國牛津的一年留學生涯將近尾聲,有點像回程前收拾行李般,她整理在這如同世界縮影的頂尖學府中遇到的人,聽來的故事,開闊了的視野,對自己,以至傳媒和教育的未來之思考。
這一年的學生生涯還有一個多月就結束了。剛到牛津,正是步入冬季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天都是灰灰黑黑的,暗晴不定,一時大雨一時下雪,捱了差不多一年,現在陽光暖暖,可惜可以「享受」的時間已經不多。這一年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一下子就過去。有時候,回頭想想,人的一生也是這樣,眨眼間一輩子就完了。
這一年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在未來的日子,我應該怎樣走我的一生?怎讓才可以活出真生命?
現在我還未有一個很肯定的答案,但是牛津大學給了我一些很重要的啟示:大學城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是它竟然是世界的一個縮影。在這裏,什麼國籍,什麼背景的師生都有,各人有各人獨特的經歷和價值觀,隨隨便便跟他們其中一個閒聊,只消一個下午,就等於是看了一本書,每個人不一樣的成長背景和經驗,對我的衝擊很大,眼光頓時也擴闊了,我終於明白「diversityofopinion」和一個開闊的視野,對一個人的成長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何等重要。
「外」改變了,「內」沒有
我想,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讓下一代擁有更開闊的視野,讓他們不要只看到小眾利益,而忽略大眾。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要改變這些,有人迷信權力、政治甚至戰爭;認為政治改革,制度改革或者拉倒一個專制主權,問題就可以解決。我想這最多是改變「外」,沒有改變「內」;我所說的「內」
是人自身的素質。大學裏的一位美國朋友,曾經在克林頓主政年代於白宮工作。那是1998年,克林頓第一次訪華,他負責克林頓的對華政策,不久後他離開白宮,說是因為看見政治原來解決不了困難,反而產生更多問題,白宮裏面的人都有很多私心和偏見。這就是「內」的問題。
他最後選擇了當教師,他說要改變世界的根本,不能靠外來的力量,而是要由人的內在改變開始,這只得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打開我們下一代的思想空間和心胸視野,只有這樣人才會變得包容和培養出接受別人跟自己的不同的胸襟。
過去當前線記者的時候,跑了三十多個國家,讓我有機會接觸很多不同階層和不同國籍的人,有些朋友不是太友善,但也算不上是「壞心腸」。我結論是人性總的是善良的,在我們心裏有badangels也有goodan-gels。很多時候人都是因為他們教育水平不高,又或者目光短淺,接觸過的人和事都很有限,所以只要別人跟自己不同,就認為自己利益被威脅,用各種手段去打擊別人;這些人包容心和器量都很小,只看到小眾利益,大眾利益都看不到;但問題不是出於他們心腸壞,而是眼光窄。要改變這點,政治做不了什麼,只有靠教育和更流通的資訊。
但是教育和資訊都是可以被利用和控制的,譬如partyeducation就不是擴大市民的視野和世界觀,而是把它不斷收窄,收窄在一些人、一個黨可以控制的範圍以內;對媒體的監控也是一樣,傳媒是要讓市民大眾得到更多的資訊,但傳媒若被利用、監控,這功能便達不了。
我這位美國朋友告訴我,2001年當911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在中山大學教書,那時候他在「中大」已經逗留了一年多,他以為自己跟中國人已經建立了友誼,誰知911事件發生那天,所有的學生都跑去慶祝,幸災樂禍,認為美國人終惡有惡報。課室空無一人,只有他一個人獨坐在那裏,心如刀割。「這一年我的心血原來都是白費」,「人性就是這樣的冷血無情?」他不斷反覆問自己。他以為跟中國人建立了友誼,沒想到得到的是這樣的回應。
教育與傳媒兩頭馬車
他叫每個學生不記名的寫下他們痛恨美國的原因,和他們得到這個資訊的渠道。後來他才發現,這些中國學生的「無情」表現或多或少是因為長期接收一些經「過濾」的新聞造成,美國的外交政策雖然不惹人好感,但是內地媒體也總把美國塑造成惡霸一樣,久而久之,中國人對美國也存在偏見。
「當初跑到中國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中國,誰知是中國改變了我;她擴闊了我的視野。過去,我認為美國是一個不錯的國家,但是我的中國學生都討厭美國,因為他們,我學習用另一個角度去看美國,我看更多關於美國的書;才發現,我的國家真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用批判的角度去看美國……這就是我說的教育,我以為自己教育別人,最後是自己上了一課,因為到中國,我才明白一個廣闊的視野是如何重要……」他對我說。
教育和傳媒對社會的發展至為重要,我們應該都是懷有同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社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世界觀;提供了這些,我們下一代才會更能夠讓他們的goodangels表現出來。
這一年的學生生涯還有一個多月就結束了。剛到牛津,正是步入冬季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天都是灰灰黑黑的,暗晴不定,一時大雨一時下雪,捱了差不多一年,現在陽光暖暖,可惜可以「享受」的時間已經不多。這一年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一下子就過去。有時候,回頭想想,人的一生也是這樣,眨眼間一輩子就完了。
這一年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在未來的日子,我應該怎樣走我的一生?怎讓才可以活出真生命?
現在我還未有一個很肯定的答案,但是牛津大學給了我一些很重要的啟示:大學城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是它竟然是世界的一個縮影。在這裏,什麼國籍,什麼背景的師生都有,各人有各人獨特的經歷和價值觀,隨隨便便跟他們其中一個閒聊,只消一個下午,就等於是看了一本書,每個人不一樣的成長背景和經驗,對我的衝擊很大,眼光頓時也擴闊了,我終於明白「diversityofopinion」和一個開闊的視野,對一個人的成長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何等重要。
「外」改變了,「內」沒有
我想,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讓下一代擁有更開闊的視野,讓他們不要只看到小眾利益,而忽略大眾。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要改變這些,有人迷信權力、政治甚至戰爭;認為政治改革,制度改革或者拉倒一個專制主權,問題就可以解決。我想這最多是改變「外」,沒有改變「內」;我所說的「內」
是人自身的素質。大學裏的一位美國朋友,曾經在克林頓主政年代於白宮工作。那是1998年,克林頓第一次訪華,他負責克林頓的對華政策,不久後他離開白宮,說是因為看見政治原來解決不了困難,反而產生更多問題,白宮裏面的人都有很多私心和偏見。這就是「內」的問題。
他最後選擇了當教師,他說要改變世界的根本,不能靠外來的力量,而是要由人的內在改變開始,這只得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打開我們下一代的思想空間和心胸視野,只有這樣人才會變得包容和培養出接受別人跟自己的不同的胸襟。
過去當前線記者的時候,跑了三十多個國家,讓我有機會接觸很多不同階層和不同國籍的人,有些朋友不是太友善,但也算不上是「壞心腸」。我結論是人性總的是善良的,在我們心裏有badangels也有goodan-gels。很多時候人都是因為他們教育水平不高,又或者目光短淺,接觸過的人和事都很有限,所以只要別人跟自己不同,就認為自己利益被威脅,用各種手段去打擊別人;這些人包容心和器量都很小,只看到小眾利益,大眾利益都看不到;但問題不是出於他們心腸壞,而是眼光窄。要改變這點,政治做不了什麼,只有靠教育和更流通的資訊。
但是教育和資訊都是可以被利用和控制的,譬如partyeducation就不是擴大市民的視野和世界觀,而是把它不斷收窄,收窄在一些人、一個黨可以控制的範圍以內;對媒體的監控也是一樣,傳媒是要讓市民大眾得到更多的資訊,但傳媒若被利用、監控,這功能便達不了。
我這位美國朋友告訴我,2001年當911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在中山大學教書,那時候他在「中大」已經逗留了一年多,他以為自己跟中國人已經建立了友誼,誰知911事件發生那天,所有的學生都跑去慶祝,幸災樂禍,認為美國人終惡有惡報。課室空無一人,只有他一個人獨坐在那裏,心如刀割。「這一年我的心血原來都是白費」,「人性就是這樣的冷血無情?」他不斷反覆問自己。他以為跟中國人建立了友誼,沒想到得到的是這樣的回應。
教育與傳媒兩頭馬車
他叫每個學生不記名的寫下他們痛恨美國的原因,和他們得到這個資訊的渠道。後來他才發現,這些中國學生的「無情」表現或多或少是因為長期接收一些經「過濾」的新聞造成,美國的外交政策雖然不惹人好感,但是內地媒體也總把美國塑造成惡霸一樣,久而久之,中國人對美國也存在偏見。
「當初跑到中國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中國,誰知是中國改變了我;她擴闊了我的視野。過去,我認為美國是一個不錯的國家,但是我的中國學生都討厭美國,因為他們,我學習用另一個角度去看美國,我看更多關於美國的書;才發現,我的國家真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用批判的角度去看美國……這就是我說的教育,我以為自己教育別人,最後是自己上了一課,因為到中國,我才明白一個廣闊的視野是如何重要……」他對我說。
教育和傳媒對社會的發展至為重要,我們應該都是懷有同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社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世界觀;提供了這些,我們下一代才會更能夠讓他們的goodangels表現出來。
Comments
剛從阿雞的blog看到你的連結,
特送上遲來的祝福!
噢,忘了報上姓名,
我是曾志康, 阿雞的同學,
同期與亞邦在亞視實習的那位!
Eddie (Dee)
how are u doing? nice to hear from you! are u still working in the same social organisation??
still fooling around.
聽聞你選記協,
今年罕有地多人參選,
祝你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