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Journalism is in Crisis?



最近回到英國牛津大學參加了一個新聞研討會, 雖然我已經不在前線跑新聞, 但
對任何關於新聞採訪的討論興趣仍然濃厚, 那天我們辯論了一個熱門話題, 就是: good journalism is in crisis? (好的新聞工作是不是陷入了危機?) 什麼是好的新聞工作? 最起碼就是要報導事實, 不能顛倒是非, 不論是在報導民生, 社會, 經濟或政治新聞時.

如果以香港的情況來看, 我絕對支持這個辯論題目. 尤其當回歸以後, 越來越多媒體的老闆, 接受北京政治委任, 及跟內地有千絲萬縷的經濟利益關係時, 他們如何平衡政治經濟利益和新聞自由? 當集團的經濟利益跟新聞自由互相衝突的時候, 新聞聞的獨立性能不能維持呢?

北京統戰香港傳媒的工程, 早在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已經開始; 回歸後, 加上傳媒老闆都盯着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這個統戰工程自然顯得更得心應手, 如果把香港的傳媒老闆分為三種顏色: 凡是接受北京政治委任的, 不論是政協,人大甚至是港事顧問等公職, 都劃分為紅色的話, 那麼十一份本地報章 (不包括大公,文匯和商報在內), 當中有六份報章已經被納入這個紅色的類別; 如果把那些沒有接受北京政治委任, 但跟北京有千絲萬縷經濟關係的傳媒老闆, 分類為粉紅色資本的話, 也有四份報章屬於這個類別. 跟北京沒有半點關係的, 手指一數, 竟然只剩下「蘋果日報」. 回歸只是短短十年光景, 這個轉變不得不叫人驚訝,也慨嘆北京的統戰工程在不知不覺中, 已經接近完成. 有了這個因素, 我認為傳媒在報導某一些政治敏感的題目時, 自我審查的情況確實存在, 有了自我審查, 新聞工作自然是陷入危機.

但是除了這個因素, 還有一個令新聞工作陷入危機的就是commercialization. 這個意思就是新聞機構為了省錢, 為了增加經濟效益, 前線採訪的人手越來越少. 一個記者一天隨時要採訪好幾宗新聞. 我在電視台的時候, 曾經在一天內做了九個訪問; 在外採訪時, 只用了四個小時就拍了一個二十分鐘長的特備節目. 那時候, 眼中只知道要完成任務, 沒想到這樣趕時間的新聞採訪可能引起的問題, 就是記者根本沒有足夠的時候思考問題, 甚至連基本的facts checking 都沒有做好. 沒有仔細的facts checking, 即使連根本資料都可能出錯時, 又怎會是好的新聞?

還有一點是一些當公關的朋友告訴我的, 他們說現在的記者都很懶惰,(也可能不是因為懶惰而是人手太少) 最好他們提供的公關稿內已經有一個可以跟編輯交代的新聞角度, 他們只是搬字過紙就成了, 所以越完整的公關稿, 被記者原文照錄的機會就越高. 只是公關稿都是在既定立場的, 這樣搬字過紙的做法, 難道不是讓好的新聞工作陷入另一種危機?

最近全球的金融危機, 我想不只是危及金融界, 牽一發而動全身, 新聞機構在這次的危機中恐怕也不能獨善其身, 成本控制是必然之事, 這樣一下子, 人手不夠, 一個人做幾個人工作的情況又可能變本加厲, 這樣, 好的新聞工作又如何維持呢?

Comments

Albert said…
I think good journalism is on the fringe of disappearance.
Albert said…
Good journalism is on the fringe of disappearance.
1. 所以李澤楷買下《信報》擁有權時,我提出「衛報模式」便是這個原因。現時李澤楷還算有心人,至少我這個PCCW批評者,未被動毫毛。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運氣。作為《南華早報》林和立事件的目擊者,香港的新聞自由確很脆弱。(林和立事件期間,我在scmp.com和PC Home當副編輯)

2. 現在的記者根本研究底子薄弱,做評論的絕對首當其衝,現時評論人往往不只做second hand source研究,隨時要自已做埋fact finding那一門,因為記者不是不報某些新聞,就是某些關鍵部分缺漏了。

至於幫記者度埋角度以便出稿,我做公關顧問時,這情況經常碰到。

3. 當然,多媒體挑戰也不容忽視,以往文字記者是文字記者,現在記者是Video, Text, Audio, Multimedia都要具備,全能記者很難做的。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反岐視!!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