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熱

常說香港是一個急功的社會,看! 最近掀起了的神童熱,就是一例子。
「有人以九嵗之齡,在英國高考考得優良成績,也有人十四嵗已經被大學錄取…等」,早陣子,大部份報章隔兩天就以大篇幅,甚至頭條新聞去報導多位神童的故事,剛開始時還覺得,香港出了這樣優秀的孩子,實在可喜可賀,報導自然也順理成章,只是報導太多變成了渲染,開始令人有點煩厭,坦白說,讀書成績好,入了名牌大學當然高興,但是神童們將來對社會是不是有貢獻,尚有待幾十年的日子來驗證; 而且讀書成績也不是衡量一個人的人品和日後成就的唯一一把尺,即使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將來成就也不一定遜色; 人的成長好比種花一樣,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遲; 有的花季長,有的花季短; 有的鮮艷,有的芬芳; 孩子的成長跟種花一樣,除了品種以外,園丁的護理,陽光,土壞和氣候,都有可能影響花朵的成長。
可是最近的新聞報導,都過份地宣傳天才,成績好的,都被稱之為神童,那成績不好的又怎辦? 筆者只擔心會挫傷一些孩子的自信心又或者令有些急功近利的父母,從此又不斷向孩子迫功課。
人人都說香港的主流教育制度是一種「填鴨式」的制度 ── 不斷地給孩子灌輸大量的知識,不理孩子明白與否,消化與否,就是務求把所有知識不停的往孩子身上灌,情況好比農夫要把一隻鴨子灌得肥美壯大一樣。我們這一代,不理好壞,都是不斷被灌長大的「肥鴨」一族。無止境的不斷抄寫、天天背書、日日唸默,一個學期尚未完結,便已在準備下一學年的功課;英語還沒有學好,就要準備學法文、普通話……教育變成了一個學生與家長求分數的工具。「肥鴨一族」的最大的一個特徵是︰思考力不強。由於習慣了別人提供資料,自己不用思考,孩子的思考力自然比較弱,思考的過程亦比較慢。「填鴨式」教育着重的是灌輸知識予學生,並不鼓勵他們思考;而且,只着重孩子的學業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只看重你拿「A」還是「D」,其他的,譬如是創造能力、思考能力、價值觀的建立等,一概也不需要理會。
純粹以成績定生死,是香港教育制度最大的幣病,傳授知識的過程裡,只是一味的給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務求把所有知識不停的往孩子身上灌,每天不斷抄抄寫寫、天天背書、日日諗默,可是這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相反,如果講者能夠透過傳授知識的過程,刺激受眾的思想,令他們產生對學問追求的慾望,並讓他們在學會一個學問的同時,有能力再去創造和發掘新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樣的教學才有生命。
神童們的故事,倒令筆者想起一件事,就是如何改善香港這個對孩子進行強化教育的制度,使一些在別的地方有突出表現的孩子也能夠得到最好的栽培,令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之人才不至於被埋沒。
思想之於人類,猶如翅膀之於鳥兒。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特區政府如果下定決心,要提高香港的教育水平,請不要再讓我們下一代當「肥鴨一族」,對孩子的培養,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學業之外,還包括如何培養出他們健全的人格,思考能力,以及灌輸他們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Comments

johnkoo said…
現在連課外活動也填鴨, 一切家長取決, 令小朋友對學習太被動, 香港這地方實在太奇怪了!
twchan said…
香港最奇怪的地方, 是人的惱袋愈來愈有問題, 為何要將一些較年輕的學生安排入大學上課, 一個九歲的兒童就算在某一方面比起同年紀的人士優越, 那是不是一定要立即入大學去發揮他的長處? 為何政府不考慮去開辦一些"優才訓練學校"好好培訓他們, 從而培訓中又可以給他們有一個正常的童年階段? 好過入大學去和一些年紀相差成十年的人士一齊上課, 令到個學習氣氛十分古怪? 這些優才學童的父母個腦筋是不是有問題? 時常都用錢和Branding去決定兒女的發展是沒用的, 到時弄出反效果, 只會毀了兒女的成長階段, 那又何苦呢?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反岐視!!

80 後90後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