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熱

常說香港是一個急功的社會,看! 最近掀起了的神童熱,就是一例子。
「有人以九嵗之齡,在英國高考考得優良成績,也有人十四嵗已經被大學錄取…等」,早陣子,大部份報章隔兩天就以大篇幅,甚至頭條新聞去報導多位神童的故事,剛開始時還覺得,香港出了這樣優秀的孩子,實在可喜可賀,報導自然也順理成章,只是報導太多變成了渲染,開始令人有點煩厭,坦白說,讀書成績好,入了名牌大學當然高興,但是神童們將來對社會是不是有貢獻,尚有待幾十年的日子來驗證; 而且讀書成績也不是衡量一個人的人品和日後成就的唯一一把尺,即使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將來成就也不一定遜色; 人的成長好比種花一樣,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遲; 有的花季長,有的花季短; 有的鮮艷,有的芬芳; 孩子的成長跟種花一樣,除了品種以外,園丁的護理,陽光,土壞和氣候,都有可能影響花朵的成長。
可是最近的新聞報導,都過份地宣傳天才,成績好的,都被稱之為神童,那成績不好的又怎辦? 筆者只擔心會挫傷一些孩子的自信心又或者令有些急功近利的父母,從此又不斷向孩子迫功課。
人人都說香港的主流教育制度是一種「填鴨式」的制度 ── 不斷地給孩子灌輸大量的知識,不理孩子明白與否,消化與否,就是務求把所有知識不停的往孩子身上灌,情況好比農夫要把一隻鴨子灌得肥美壯大一樣。我們這一代,不理好壞,都是不斷被灌長大的「肥鴨」一族。無止境的不斷抄寫、天天背書、日日唸默,一個學期尚未完結,便已在準備下一學年的功課;英語還沒有學好,就要準備學法文、普通話……教育變成了一個學生與家長求分數的工具。「肥鴨一族」的最大的一個特徵是︰思考力不強。由於習慣了別人提供資料,自己不用思考,孩子的思考力自然比較弱,思考的過程亦比較慢。「填鴨式」教育着重的是灌輸知識予學生,並不鼓勵他們思考;而且,只着重孩子的學業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只看重你拿「A」還是「D」,其他的,譬如是創造能力、思考能力、價值觀的建立等,一概也不需要理會。
純粹以成績定生死,是香港教育制度最大的幣病,傳授知識的過程裡,只是一味的給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務求把所有知識不停的往孩子身上灌,每天不斷抄抄寫寫、天天背書、日日諗默,可是這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相反,如果講者能夠透過傳授知識的過程,刺激受眾的思想,令他們產生對學問追求的慾望,並讓他們在學會一個學問的同時,有能力再去創造和發掘新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樣的教學才有生命。
神童們的故事,倒令筆者想起一件事,就是如何改善香港這個對孩子進行強化教育的制度,使一些在別的地方有突出表現的孩子也能夠得到最好的栽培,令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之人才不至於被埋沒。
思想之於人類,猶如翅膀之於鳥兒。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特區政府如果下定決心,要提高香港的教育水平,請不要再讓我們下一代當「肥鴨一族」,對孩子的培養,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學業之外,還包括如何培養出他們健全的人格,思考能力,以及灌輸他們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Comments

johnkoo said…
現在連課外活動也填鴨, 一切家長取決, 令小朋友對學習太被動, 香港這地方實在太奇怪了!
twchan said…
香港最奇怪的地方, 是人的惱袋愈來愈有問題, 為何要將一些較年輕的學生安排入大學上課, 一個九歲的兒童就算在某一方面比起同年紀的人士優越, 那是不是一定要立即入大學去發揮他的長處? 為何政府不考慮去開辦一些"優才訓練學校"好好培訓他們, 從而培訓中又可以給他們有一個正常的童年階段? 好過入大學去和一些年紀相差成十年的人士一齊上課, 令到個學習氣氛十分古怪? 這些優才學童的父母個腦筋是不是有問題? 時常都用錢和Branding去決定兒女的發展是沒用的, 到時弄出反效果, 只會毀了兒女的成長階段, 那又何苦呢?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反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