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六元的改革---Apple Daily Sept 19
在英國期間參加了大大小小有關媒體未來發展的研討會,當中被談論最多的是面對新科技,新的媒體不斷衍生的時候,尤其是當互聯網及「博客」越來越流行,甚至挑戰傳統的新聞媒體的權威時,傳統的電台電視台和印刷媒體應該如何應付呢? 在英國,有研究新聞發展的學者認為,在廿一世紀這個年代,經營印刷媒體難度最大,因為它在事事搶先鬥快的世界裡,印刷媒體在搶新聞的時間和速度上,不及廿四小時新聞台,而電視台也不及互聯網上的消息傳播得快,他們當中有人預計到二零四7年後,傳統報紙會將完全被市場淘汰。
在香港,「博客」未算很普及,我想原因大概是因為「博客」主要的表達方式是用文字,而香港人卻不善於用文字表達,即使有的「博客」,大多數只是流於個人日記式,所謂的on-line journal,不像在英美等國家,「博客」很多時候都是具份量的評論家,過去他們要得傳統媒體首肯才可以在它上面發表文章,萬一政治立場跟某個媒體不一致,可能馬上被停稿,但是在「博客」流行之後,過去不能發聲的,現在都有平台發聲了,可以「hit yelling at TV」,在英國,英國廣播公司的早晨新聞,其中一節就是每天看看某幾個「名」「博客」有什麼高見,就好像是看報紙社評一樣。
在香港我們未直感受到「博客」的威力,但辦報仍然是一件艱難的事,尤其是去年免費報紙出籠之後,據說他們佔了整個印刷媒體廣告百份之二十的收入,而且令broad sheets (大報) 的銷量也下降,在香港辦報,讀者群少,利潤已經不大,加上免費報紙的出現,很多報人現在想辦法變陣,不是為什麼,而是為生存。
很多市民讀了一兩份免費報紙之後,都說不會再用六元買一份傳統報紙,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免費報紙跟一份六元的報紙內容大同小異,新聞角度也可能差不多; 第二個原因是這六元沒有為讀者帶來額外的消費價值。
過去跑前線新聞的時候,經常遇到以下的對話 : 「有沒有別的行家在場?」編輯問; 如果答: 「有」,就繼續等; 如果答「沒有」,一般情況下都是收隊,走!
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是要「人有我有」,如果每個媒體都是「人有我有」豈不是人人一樣? 那麼不是乾脆要一個媒體就夠了嗎? 要令讀者選擇我這個媒體,那麼到底我跟別人有什麼分別? 如果連自己都答不出,人家又甚會選擇自己?
南韓的「ohmynews」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去年底的世貿會議中,它發揮了很大的威力,因為它新聞的角度和agenda setting跟所有傳統媒體不一樣,傳統媒體有的它偏不要,令讀者得到在傳統媒體上得不到的資訊,贏盡了口碑。俗語說,「太陽之下無新事」,如果只是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很難不被市場淘汰。
除此之外,必須要讓讀者認為這六大元的消費是物有所值,甚至超值,我想除了在內容上要多元化,世界觀強一點之外,如何幫助讀者解讀新聞,透過理解一兩樁新聞而對整個大局的發展有所掌握,這就是增值,這是在一般免費報紙未能做到的; 雖然在互聯網上,也不難找到這些分析,而且又快又多,但是卻真假難定,傳統媒體可靠多了!
過去經常聽別人說: 傳媒是有權勢人士的專利; 所以我想「博客」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讓無權無勢的升斗小民都可以發聲,如果傳統媒體都可以讓一點空間給小市民各抒己見,這又會不會提高銷量呢?
在香港,「博客」未算很普及,我想原因大概是因為「博客」主要的表達方式是用文字,而香港人卻不善於用文字表達,即使有的「博客」,大多數只是流於個人日記式,所謂的on-line journal,不像在英美等國家,「博客」很多時候都是具份量的評論家,過去他們要得傳統媒體首肯才可以在它上面發表文章,萬一政治立場跟某個媒體不一致,可能馬上被停稿,但是在「博客」流行之後,過去不能發聲的,現在都有平台發聲了,可以「hit yelling at TV」,在英國,英國廣播公司的早晨新聞,其中一節就是每天看看某幾個「名」「博客」有什麼高見,就好像是看報紙社評一樣。
在香港我們未直感受到「博客」的威力,但辦報仍然是一件艱難的事,尤其是去年免費報紙出籠之後,據說他們佔了整個印刷媒體廣告百份之二十的收入,而且令broad sheets (大報) 的銷量也下降,在香港辦報,讀者群少,利潤已經不大,加上免費報紙的出現,很多報人現在想辦法變陣,不是為什麼,而是為生存。
很多市民讀了一兩份免費報紙之後,都說不會再用六元買一份傳統報紙,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免費報紙跟一份六元的報紙內容大同小異,新聞角度也可能差不多; 第二個原因是這六元沒有為讀者帶來額外的消費價值。
過去跑前線新聞的時候,經常遇到以下的對話 : 「有沒有別的行家在場?」編輯問; 如果答: 「有」,就繼續等; 如果答「沒有」,一般情況下都是收隊,走!
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是要「人有我有」,如果每個媒體都是「人有我有」豈不是人人一樣? 那麼不是乾脆要一個媒體就夠了嗎? 要令讀者選擇我這個媒體,那麼到底我跟別人有什麼分別? 如果連自己都答不出,人家又甚會選擇自己?
南韓的「ohmynews」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去年底的世貿會議中,它發揮了很大的威力,因為它新聞的角度和agenda setting跟所有傳統媒體不一樣,傳統媒體有的它偏不要,令讀者得到在傳統媒體上得不到的資訊,贏盡了口碑。俗語說,「太陽之下無新事」,如果只是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很難不被市場淘汰。
除此之外,必須要讓讀者認為這六大元的消費是物有所值,甚至超值,我想除了在內容上要多元化,世界觀強一點之外,如何幫助讀者解讀新聞,透過理解一兩樁新聞而對整個大局的發展有所掌握,這就是增值,這是在一般免費報紙未能做到的; 雖然在互聯網上,也不難找到這些分析,而且又快又多,但是卻真假難定,傳統媒體可靠多了!
過去經常聽別人說: 傳媒是有權勢人士的專利; 所以我想「博客」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讓無權無勢的升斗小民都可以發聲,如果傳統媒體都可以讓一點空間給小市民各抒己見,這又會不會提高銷量呢?
Comments
看到傳媒都抱「人有我有」的態度去跑新聞,真替香港社會感到悲哀。Robert Capa說‘If your pictures are no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長井健司說‘沒有人願去的地方,總要有人去(誰も行かない所に誰かが行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這兩句話很有感染力。但香港一般普羅大眾對閣下提及到的‘世界觀’並不強,傳媒亦多出於商業考慮,往往只著眼有市場價值的新聞,兩位已故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工作的熱忱與執著,恐怕在港沒有多少人欣賞。
翻開報紙,國際新聞大都轉載自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名人花絮往往比國際新聞受重視,L富豪女助手與女友怎樣爭寵,哪位過氣港姐終於嫁入豪門,哪對影壇情侶在本來被視為人間樂土的地方舉行俗套的婚禮等消息,遠較以色列空襲加沙,巴爾幹半島局勢,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等更受港人關注。
很意外,香港竟有走在戰線,矢志不移地追尋真相的張翠容,可惜諷刺的是,其著作都是在台灣出版的,作為國際都會,新聞價值在我們心目中就這樣狹窄和渺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