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電視節
一個真正的電視/電影節應該是怎樣的? 我的意思是因為它的出現,使整個城市忽然跟平日的不一樣,譬如說,隨時打開電視或收音機都會看到或聽到關於它的宣傳,大家都會因為它而步伐加速,男男女女在咖啡廳都好像不吐不快,7 嘴八舌地在討論劇情,因為他們都剛從戲院走出來…對!一個對板的電視/電影節應該是像魔咒一樣,叫整個城市進入情不自禁的狀態,據同事說,法國的康城電影節就有這樣的魔力,它會使所有的男女老幼都彷彿進入了電影的世界裡,他們不是忙於跑電影院就是忙著追星,總之每天的行為舉動和話題都離不開電影; 我未有機會見識康城的魔力,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今年我第一次參加了上海電視節。
國內每年都會舉行三個電視節,北京和上海的電視節是最熱鬧和最具規模的,今年的上海電視節結束之後兩天,馬上就是上海電影節,一個又一個電影電視節把整個上海變成了一個「全民影展」。上海的電視節熱鬧,因為人多,單位多,競爭者更多; 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不但對本地人吸引,外國的製作公司也企圖分一杯羹,在展館裡,有印度的參展商,也有來自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各人出盡法寶努力推銷自已的劇集,事實上,隨着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一般人花在娛樂上的消費也越來越多,據國內的行家說,國內對電視劇集的需求非常大,根本是供不應求,所以不論是那一個國家拍的電視劇,只要是故事好,有質素,一被買家看中,隨時有機會打入中國這個新興市場,而且長做長有; 因此一年一度的電視節,就自然成為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地方,大家不但拼劇集質素,也拼卡士更拼宣傳技巧,有電視台索性在展覽館裡建一個透明直播室,不斷請來中港台的名人紅星,務求增加人氣和人量。
第一次參加國內舉辦的電視節,有如劉佬佬走進大觀園一樣,所有事物都是好奇新鮮的,同時我也驚訝國內的電視業發展比想像還要快速,國內的電視人的創造性,就是我們所謂「度橋」的能力絕對不比香港弱,在展覽館裡,除了要看最先進的攝影器材之外,坦白說,上海電視節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在它裡面的人們。
早上九時踏進展覽館,已經是人山人海,來自全國省市的參展商,買家,採訪的攝影隊把十幾萬呎的展館擠得水洩不通,據同事說,每年參加電視節的都是一班舊面孔,這班人當中一位可能是北京電視台的副台長,一位是廣東台的節目總監,平日基本上沒有什麼機會碰頭,但趁着電視節,大家除了來談合作找生意之外,也趁這次難得機會聚聚頭,大家縱然行色xx,在展覽館內碰上,還是不忘在擦身而過的時候,停下來打個招呼。在展覽館裡,人彷彿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讓大家看人,也讓自己被看見,即是 to see and to be seen,透過參與來告訴大家,自己別來無恙。
這次來參加電視節除了是開開眼界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跟國內電視台談合作,三天的行程,一共見了7八所電視台負責人,他們的想像力是我佩服的,他們隨時可以想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合作項目,譬如說: 平民奧斯卡。為什麼走紅地壇的總是巨星? 一個普遍百姓又可不可以接受鎂光燈的洗禮? 又可不可以走紅地壇呢? 這個提議,我很受落!
香港不斷在說要搞創意工業,但是劇本都是不斷重拍和翻拍,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正考慮翻拍「萬水千山總是情」,一套八十年代的舊片有什麼好翻拍? 朋友說是因為一來沒有新劇本,二來是拍過的都比較有保證; 香港人都是比較實際,搞創意的大前題是不要風險,因為怕虧本,所以最後還是翻拍算了,但是一個真有創意的社會又怎會滿足來來去去只是新瓶舊酒來麻醉人們的心靈呢?
香港要推行創意工業,要成功的話,我想還是最終要學懂如何不做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可是我們都是這個土壤培養出來的,可以變得出什麼樣?
國內每年都會舉行三個電視節,北京和上海的電視節是最熱鬧和最具規模的,今年的上海電視節結束之後兩天,馬上就是上海電影節,一個又一個電影電視節把整個上海變成了一個「全民影展」。上海的電視節熱鬧,因為人多,單位多,競爭者更多; 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不但對本地人吸引,外國的製作公司也企圖分一杯羹,在展館裡,有印度的參展商,也有來自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各人出盡法寶努力推銷自已的劇集,事實上,隨着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一般人花在娛樂上的消費也越來越多,據國內的行家說,國內對電視劇集的需求非常大,根本是供不應求,所以不論是那一個國家拍的電視劇,只要是故事好,有質素,一被買家看中,隨時有機會打入中國這個新興市場,而且長做長有; 因此一年一度的電視節,就自然成為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地方,大家不但拼劇集質素,也拼卡士更拼宣傳技巧,有電視台索性在展覽館裡建一個透明直播室,不斷請來中港台的名人紅星,務求增加人氣和人量。
第一次參加國內舉辦的電視節,有如劉佬佬走進大觀園一樣,所有事物都是好奇新鮮的,同時我也驚訝國內的電視業發展比想像還要快速,國內的電視人的創造性,就是我們所謂「度橋」的能力絕對不比香港弱,在展覽館裡,除了要看最先進的攝影器材之外,坦白說,上海電視節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在它裡面的人們。
早上九時踏進展覽館,已經是人山人海,來自全國省市的參展商,買家,採訪的攝影隊把十幾萬呎的展館擠得水洩不通,據同事說,每年參加電視節的都是一班舊面孔,這班人當中一位可能是北京電視台的副台長,一位是廣東台的節目總監,平日基本上沒有什麼機會碰頭,但趁着電視節,大家除了來談合作找生意之外,也趁這次難得機會聚聚頭,大家縱然行色xx,在展覽館內碰上,還是不忘在擦身而過的時候,停下來打個招呼。在展覽館裡,人彷彿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讓大家看人,也讓自己被看見,即是 to see and to be seen,透過參與來告訴大家,自己別來無恙。
這次來參加電視節除了是開開眼界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跟國內電視台談合作,三天的行程,一共見了7八所電視台負責人,他們的想像力是我佩服的,他們隨時可以想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合作項目,譬如說: 平民奧斯卡。為什麼走紅地壇的總是巨星? 一個普遍百姓又可不可以接受鎂光燈的洗禮? 又可不可以走紅地壇呢? 這個提議,我很受落!
香港不斷在說要搞創意工業,但是劇本都是不斷重拍和翻拍,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正考慮翻拍「萬水千山總是情」,一套八十年代的舊片有什麼好翻拍? 朋友說是因為一來沒有新劇本,二來是拍過的都比較有保證; 香港人都是比較實際,搞創意的大前題是不要風險,因為怕虧本,所以最後還是翻拍算了,但是一個真有創意的社會又怎會滿足來來去去只是新瓶舊酒來麻醉人們的心靈呢?
香港要推行創意工業,要成功的話,我想還是最終要學懂如何不做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可是我們都是這個土壤培養出來的,可以變得出什麼樣?
Comments
香港人不愛創作,卻善於炒作。
近日回歸前夕注意力都集中於股市的活動,創意離我們很遠。